物联网产业发展快应用广

时间:2023-02-05 19:05:42 | 浏览: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位于浙江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的浙江东胜物联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出口欧洲国家的物联网产品。 谢尚国摄(人民图片)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逐渐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位于浙江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的浙江东胜物联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出口欧洲国家的物联网产品。 谢尚国摄(人民图片)

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逐渐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业内人士表示,《行动计划》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随着相关政策和技术不断完善,中国物联网产业有望实现持续、高效、有序发展。

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2011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地位。此后,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并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助力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不过,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推进解决的问题。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直面行业发展中的“痛点”,提出四大行动12项重点任务,包括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等。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底,要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等。

有专家表示,《行动计划》不仅对行业做出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还明确了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物联网产业发展稳步前进。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市场规模达到1.66万亿元,预计到2022年底将突破2.12万亿元。在逐渐成熟的政策支持推动下,国内物联网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是全球城市化的新趋势,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逐步推动城市“部件”之间实现“万物互联”。

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依托5G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迎来“实战”考验。今年7月,台风“烟花”登陆江苏,台风预警和洪水预警双双高挂。在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的帮助下,泗阳县防汛工作人员通过屏幕实时监控该县主要河湖水位站、闸站的水位流量信息,第一时间做出防汛部署。

据介绍,该县应用的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在前端设置了5G物联网数据采集传感器,可将雨量、水位、积水等信息实时回传平台,同时将实时数据引入专网视频会商平台协助会商工作布置,提升防汛指挥人员预警预报、分析研判的准确性,从而迅速做出相关安排。

“过去,防洪排涝都要派人到实地进行查看,汛期跑动次数更加频繁。”泗阳县防汛防旱办公室主任邓利民表示,在防汛预报预警平台的帮助下,防汛人员只要进入系统便可实时掌握水情和水位信息,省去大量人力耗费,一台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便能实现“云上治水”。

为了更好促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本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交通、能源、市政、卫生健康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搭建综合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以构建城市公共治理新模式。

物联网创新空间巨大

除了为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物联网还与5G、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加速融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各类智慧生活解决方案。

模拟身处海边的居家环境、自动烹饪一道美味健康的菜肴……在日前举行的2021美的智能化大会上,依托“物联网 ”打造的未来智慧生活体验广受关注。

“我们围绕VR、AR、AI和家电体感模拟等技术展开研究,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全新家居体验。”美的物联网软件开发负责人王岳明介绍,通过家电物理功能和AI自主服务能力的组合,再结合VR/AR技术,就可以模拟海边、高山、太空等不同居家环境的体验,在多感官层面为用户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在安防领域,物联网技术可赋能监控、门禁、烟雾报警器等系统,达到实时监控家居安全的作用。在交通领域,车联网、融合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也推动实现了人、车、路的紧密结合,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此前的行业发展指导措施,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更加重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家居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提出要在相关领域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今后精准施策指明方向。

作为新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物联网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有专家表示,在诸多利好政策和技术经验的驱使下,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会不断深化,更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应用场景将陆续推出,物联网产业将以高增长态势持续发展。

相关资讯

对话众为资本合伙人徐薇:为何投资一定要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6月20日,众为资本宣布募资超10亿人民币基金,出资方包含国家级母基金、顶级机构投资人、家族办公室以及分众传媒、金达威集团等众多产业出资人,本支基金将延续“科技产业”投资策略,沿着产业科技投资脉络,深耕数字经济、硬科技、消费及出海赛道,聚焦投资科技驱动的成长期优秀公司。

启迪隋建锋:早期投资越来越“卷”,机构竞争更靠产业温度

不过,当前科技领域也出现早期投资扎堆、过早推高估值、投资人踩进投资“坑”的情况,可见做好“投早投小投科技”并不容易。这样的例子令我们非常吃惊,因为以前产业资本很少投到这么早期,这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整个市场和资本都在往前走。

总投资346亿元!25个产业链招商项目集中签约落地

昨日上午,全市重点产业链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市政府(管委)主要负责人、签约企业代表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烟台招商引资发展之路。香港科盈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佳枫也表达了对烟台营商环境的肯定。

凯联资本:看好“人车交互功能线”方面的产业投资机会

对此,凯联资本8月17日发表观点表示,由外资厂商和内资厂商共同服务的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有望形成类似于以往消费电子产业的供应商格局。凯联资本产业研究院院长由天宇称,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链的高成长性,主要是由低渗透率提升叠加造车新势力带来的“智能化竞赛”所共同驱动。

京东方A董秘:京东方已明确物联网转型为公司战略方向,将坚定落实不动摇

投资者:2021年度股利分配方案已于今年4月29日股东大会通过,至今已过去19天为何迟迟不实施?投资者:华为物联落地项目明显增加,反观京东方物联网概念至今没有确切项目落地。京东方凝聚20多年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经验,结合行业趋势,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中祥英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价值链的BOE工业互联网平台。

京东方,按下“屏之物联”加速键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京东方转型物联网,实则为延展显示行业价值链迈出了关键一步——其凭借多年在显示产业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与产业资源,通过“屏”这一触点深入到规模更加庞大的物联网体系,随着未来在业务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万亿级市场应用的新空间将被撬开,蕴藏其间的无限价值也将加速释放。

「推动信用卡业务可持续发展 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栏目集合页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在其中,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炫”出南宁工业力量“网友看南宁”活动聚焦南宁重点工业产业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黎南茜杜佳徽游智超见习记者盘瑶实习生唐雨)8月18日,由中共南宁市委网信办主办,南宁市互联网舆情中心、广西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2022年“网友看南宁”系列——“聚集南宁重点产业发展”主题活动举行。

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过去五年,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用“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农生文调研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情况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妈妈知道免费起名神器今日衡水北海旅游网新生儿起名网黄冈新闻头条网张真源歌迷网克徕帝钻戒蘑菇街女装资讯网马宝宝取名起名网防城港新闻资讯网水龙头品牌网法国香水品牌网七匹狼股票行情生物科技网美容整形网
物联网技术交流网-智能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全屋智能家居十大品牌、天猫精灵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云端物联网管理平台、智能家居品牌排行、物联网龙头企业排名、国内十大物联网平台、小米智能家居代理加盟、华为全屋智能家居加盟费、中国十大智能家居公司排名。
物联网技术交流网 hehuijia.cn©2022-2028版权所有